-、中國水能資源特點與水電建設成就
中國水能蘊藏量1萬kW以上的河流300多條,水能資源豐富程度居****。國內水力資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水能蘊藏量為6.76億kW,相應的年電量可達6.02萬億kW.h,總計約占世界總量的1/6。國內可劃分為12大水電基地(表1)。
12大水電基地的基本情況 表1
序
|
基 地 名 稱
|
范 圍
|
總 規 模
|
已建和在建規模
|
裝機容量
|
年發電量
|
裝機容量
|
年發電量
|
MW
|
億kW·h
|
MW
|
億kW·h
|
1
|
金沙江
|
石鼓—宜賓
|
50 330
|
2 747
|
0
|
0
|
2
|
雅礱江
|
兩河口—江口
|
19 440
|
1 157
|
3 300
|
170
|
3
|
大流河
|
雙江口—鍋街子
|
17 720
|
966
|
1 300
|
66
|
4
|
烏 江
|
六沖河、三岔河、東風、彭水
|
7 475
|
338
|
1 215
|
61
|
5
|
長江中上游
|
宜賓、宜昌—清江
|
28 897
|
1 363
|
22 367
|
1 037
|
6
|
南盤江紅水河
|
魯布革、天生橋—大薛峽
|
12 392
|
564
|
4 982
|
254
|
7
|
瀾滄江
|
云南省境內
|
22 250
|
1 108
|
2 600
|
121
|
8
|
黃河上游
|
龍羊峽—青銅峽
|
15 757
|
564
|
5 588
|
237
|
9
|
黃河中游北干流
|
河口鎮—禹門口
|
6 408
|
191
|
1 208
|
34
|
10
|
湘 西
|
沅、資、澧水及主要支流
|
7 735
|
315
|
3 371
|
148
|
11
|
閩浙贛
|
福建、浙江、江西三省
|
14 871
|
418
|
6 988
|
212
|
12
|
東 北
|
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
11 983
|
321
|
5 129
|
116
|
|
合 計
|
|
215 258
|
10 052
|
58 048
|
2 455
|
1.中國水能資源的特點
中國水能資源有三大特點。
一是資源總量十分豐富,但人均資源量并不富裕。以電量計,我國可開發的水電資源約占世界總量的15%,但人均資源量只有世界均值的70%左右。到2050年左右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如果人均裝機從現有的0.252kW加到1kW,總裝機約為15億kW,即使6.76億kW的水能蘊藏量開發完畢,水電裝機也只占總裝機的30%-40%。水電的比例雖然不高,但是作為電網不可或缺的調峰、調頻和緊急事故簧用的主力電源,水電是保證電力系統**、上等供電的重要而靈活的工具,因此重要性遠高于30%~40%。
二是水電資源分布不均衡,與經濟發展的現狀極不匹配。從河流看,我國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長江、黃河的中上游,雅魯藏布江的中下游,珠江、瀾滄江、怒江和黑龍江上游,這七條江河可開發的大、中型水電資源都在1000萬kW以上,總量約占國內大、中型水電資源量的90%。國內大中型水電100萬kW以上的河流共18條,水電資源約為4.26億kW,約占國內大、中型資源量的97%。
按行政區劃分,我國水電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西南、西北11個省、市、自治區,包括云、川、藏、黔、桂、渝、陜、甘、寧、青、新,水電資源約為4.07億kW,占國內水電資源量的78%,其中云、川、藏三省區共2.9473億kW,占57%。而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的東部沿海11省、市,包括遼、京、津、冀、魯、蘇、浙、滬、穗、閩、瓊,僅占6%。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經濟高遮發展,電力負荷增長很快,目前東部沿海11省、市的用電量已占國內的51%。這一態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逆轉。為滿足東部經濟發展和加快西部開發的需要,加大西部水電開發力度和加快"西電東送"步伐已經進行了國家層面的部署。
三是江、河來水量的年內和年際變化大。中國是世界上季風*顯著的國家之一,冬季多由北部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干冷氣流控制,干旱少水,夏季則受東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控制,高溫多雨。受季風影響,降水時間和降水量在年內高度集中,-般雨季2~4個月的降水量能達到全年的60%~80%。降水量年際間的變化也很大,年徑流*大與*小比值,長江、珠江、松花江為2~3倍,準河達15倍,海河更達20倍之多。這些不利的自然條件,要求我們在水電規劃和建設中必須考慮年內和年際的水量調節,根據情況優先建設具有年凋節和多年凋節水庫的水電站,以提高水電的供電質量,保證系統的整體效益。
2.中國水電建設成就
炎黃子孫為了生存,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興修水利,至春秋戰國,水利工程已有相當規模,建設水利也非常先進。但是,現代化的水電建設起步很晚,直至1910年才開始在云南漠泡出口水道(螳螂洲)修建**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裝機472kW。到1949年底,國內水電裝機僅16.3萬kW,占國內總裝機8.8%,水電裝機總量居世界第20位。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水電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00年底,裝機達到7935萬kW,占總裝機24.8%。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增長達433萬kW,更遙遙**于世界其他國家。新中國水電建設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是水電裝機容量由世界第20位躍居世界**。新中國成立后,在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推動下,結合江河治理,我國水電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后,水電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除中國外,水電增長*快的其他幾個國家,如美國、巳西、曰本、加拿大,年均投產強度只有90-100萬kW。而我國自1993年以后已連續7年投產強度超過300萬kW/年,其中1994年和1997年,超過400萬kW,1998年達到533萬kW,1999年更創歷史新高,達790萬kW。這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是****。截至1999年底,國內水電裝機7297萬kW,比1982年國內電力總裝機容量7236萬kW還大,目前在世界的排位僅次于美國,居**位。
二是水電建設技術已具世界水平。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水電除東北偽滿時期修建的豐滿、水豐、鏡泊湖水電站外,幾平沒有什么大水電。從50年代起,我國自行設計和建設了浙江新安江水電站、甘肅劉家峽水電站、吉林白山水電站、湖北葛洲壩水電站、四川二灘水電站等一批大型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當今世界*大的長江三峽水電站。50年來,我們修建了5萬多座水電站,其中大中型水電站230多座,己經建成發電的百萬kW以上的電站就有18座。我國也是世界上筑壩*多的國家,建設各種類型的攔河壩8萬多座。大規模的建設實踐使中國的水電技術臍身世界水平,部分領域已進人世界先進行列,如我國正在興建世界上*大的常規水電站(1820萬kW的三峽水電站),已經建成世界上*大的抽水蓄能電站(240萬kW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在高壩技術方面也有獨特建樹。
三是初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有中國特色的水電開發、建設機制。1982年,吉林紅石水電站建設開始試行投資、工期、質量等總承包。1984年云南魯布革水電站的隧洞施工,**次引用外資,對世界銀行貸款實行國際招標,1988年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始**實施以業主貢任制、招標承包制、建設監理制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水電建設管理體制。這些體制**理順了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
二、中國水電建設技術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電事業發展很快,壩工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除對常規壩型外,重點對碾壓混凝土壩和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設計和筑壩技術,開展了大規模的研究和廣泛的應用。對在特定條件下建設高壩方面,如復雜地形、地質條件,高地震烈度區,在狹窄河谷宣泄大洪水等,進行過專題攻關。此外,還圍繞設計與施工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了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壩型的優選
從我國的資源、建筑材料及勞動力優化出發,優選壩型可以達到優化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目的。在碾壓混凝土壩、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和高薄拱壩等方面,應用廣泛,成就突出。
?。?/font>1)碾壓混凝土壩。
我國自1986年成功地建成**座碾壓混凝土壩以來,已建和正在設計的該類壩約有50座。碾壓混凝土壩是我國壩工發展有前景的壩型之一。近期已建、在建和即將開工建設的高度100m以上的碾壓混凝土壩有龍灘(216m)、江埡(131m)、百色(126m)、大朝山(121m)、棉花灘(111m),其中碾壓混凝土量均超過整個大壩混凝土量的60%以上。正在施工的龍灘水電站碾壓混凝土量占65%左右,施工月高峰澆筑強度超過25萬m3,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的碾壓混凝土筑壩技術,創立了自己的獨特經驗,以高摻粉煤灰,低稠度、薄層、全斷面、快速短間歇連續填筑為特點的我國碾壓混凝土筑壩技術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font>2)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技術。
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是近二三十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壩型,我國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10多年來,已建、在建和擬建面板堆石壩壩高在100m以上的就有10多座,如在建的廣西區南盤江天生橋**面板堆石壩壩高178m,責州省烏江洪家波面板堆石壩壩高232m。
除面板堆石壩和面板砂礫石壩壩型外,我國還**發展出土心墻與混凝土面板壩結合的堆石壩、噴混凝土堆石壩、溢流面板堆石壩和趾板建在深厚覆蓋層上的面板堆石壩等新壩型,對建在強地震區的混凝土面板壩(如黑泉面板壩,按8度設防)也有獨到之處。
?。?/font>3)高混凝土拱壩技術。
我國已建成的高度超過30m以上的拱壩已有300多座,是世界上拱壩*多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建成高度大于100m以上的拱壩多座。已建設的雙曲拱壩有黃河李家峽(壩高165m、B/H=0.163)、雅窘江二灘(壩高250m、B/H=0.232),在建和擬建的有烏江構灘(壩高225m)、黃河拉西瓦(壩高250m)、瀾滄江小灣(壩高292m)金沙江溪浴渡(壩高295m)。尤其是在300m級特高混凝土拱壩專門技術和在高地震烈度區高拱壩的合理體型研究方面,我國在高拱壩應力控制標準、高拱壩建設全過程仿真技術、高拱壩設計判據理論依據、高拱壩孔口配筋理論、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己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在我國興建300m高混凝土拱壩挺供了堅實的科學理論依據。
以小灣和溪浴渡為代表的我國建設中的混凝土雙曲薄拱壩,代表了世界拱壩技術的*高水平。小灣水電站壩高292m,裝機4200MW,泄洪總功率46000MW(比二灘水電站多7000MW),壩體受總水推力170MN,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溪洛渡水電站壩高295m,裝機容量15 000MW,泄洪總功率為100 000MW,地震烈度為8度。溪浴渡水電站壩體受總水推力為200MN,比世界*高水平高出2~3倍。
?。?/font>4)混凝土重力壩筑壩技術。
在我國的大壩建設中,混凝土重力壩是主要的壩型之一,正在興建的三峽水電工程大壩(壩高175m)也是實體重力壩。三峽工程重力壩身泄洪量大,泄洪建筑物結構復雜,大壩下泄干年一遇流量是68 000m3/s,萬年一遇加10%的洪水也都集中在壩身宣泄。壩身孔數之多、尺寸之大實屬罕見。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重力壩的設計理論與施工技術取得新的進步,在壩工設計中廣泛應用了有限單元分析法、可靠度設計理論、壩體優化、壩體溫度應力仿真計算、斷裂力學、壩體裂縫及擴展追蹤、新的壩體泄洪消能工技術,為三峽工程等重力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高壩大流量泄水建筑物及消能工技術
我國水電工程泄水建筑物的特點.一是高水頭、大流量、窄河谷、單寬流量大;二是低水頭、低佛氏數、寬河谷。這兩種泄洪水流的消能技術都是非常難處理的。世界上*大的伊太普水電站的泄洪功率為5億MW,而我國的大型電站(如二灘、構皮灘、小灣和溪浴渡等工程)消能要求大都是在河床寬80~110m的范圍內,其泄洪功率接近或超過了叫5億MW,如構皮灘3.16億MW,二灘3.9億MW,小灣4.6億MW,溪洛渡9.8億MW。
我國水電工程不僅泄洪功率大,而且泄洪、導流流量也大,泄洪建筑的單寬流量和流速均很大。我國還有多座水頭超過200m以上的高壩的泄洪建筑物,流速大于50m/s.,泄洪建筑的單寬流量都大于200m3/s的黃河小浪底水電站,*大含沙量為800kg/m3以上,泄洪建筑物的消能工設計不僅要考慮水頭高、流量大,而且還要考慮高水頭高遮水流空化和有泥沙磨蝕的情況。
在泄洪建筑物及消能工的研究方面,我國采取了多種途徑和方式,如在設計泄洪安排上,采用聯合消能工技術為一體,即壩身、壩上、隧洞和水墊塘聯合消能,圓滿地解決了實踐中出現的技術難題。
3.鋼筋混凝土引水岔管技術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洪門口水電站引水管就采用了鋼筋混凝土岔管。90年代我國建成的廣州天荒坪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水頭高達700~800m,引水岔管主洞直徑8~9m、支洞直徑3.5~4.2m,由于充分利用圍巖的支承作用,鋼筋混凝土襯砌體厚僅為0.6m。對抽水蓄能電站鋼筋混凝土引水岔管的**進行的大量科學實驗,研究清楚了岔管和圍巖聯合受力,為今后設計和建造數量更多、難度更大的抽水蓄能電站積累了經驗。
4.高壩地墓及高邊坡預應力錨固處理技術
在混凝土壩修建過程中經常遇到**地質條件,如斷層破碎帶、節理、裂隙等密集帶或軟弱夾層,需要進行處理。我國在壩基**地質處理方面,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是黃河龍羊峽水電站壩基的4號斷層(G4)。這一斷層系偉晶巖劈理帶,在經過高壓水泥灌漿處理后,又進行環氧化學灌漿和聚氨醋灌漿處理,使劈理帶變形模量、抗剪強度、單位吸水率都符合設計要求。其次是銅街子水電站,該工程地質復雜,斷層、層間錯動發育,含有較多軟弱夾層,經過在壩部分全部采用深孔高壓噴射沖洗,再進行固結灌漿處理,噴射壓力、固結灌漿壓力均達到施工要求。在壩基深厚覆蓋層防滲處理方面,我國有代表性的工程是四川省南粒河冶勒水電站、二灘水電站上下游圍堰河床和小浪底工程,防滲設計均有獨到之處。
5.巖質高邊坡預應力錨固處理
我國1965年在梅山水庫大壩,**采用頂應力錨索加固壩肩滑動巖體取得成功。大噸位的預應力錨索加固技術,已在水工建筑物中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巖質高邊坡處理中應用較多,在龍羊峽、天生橋二級、浸灣、隔河巖、五強溪、李家峽、小浪底及三峽工程上都廣為應用。另外,對頂應力錨固結構、錨固體系、內外錨頭型式、拖拉設蚤、鉆孔工藝、灌漿材料及錨索、錨桿防腐等,也進行許多研究,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6.地下建筑物建設
據統計,我國已建和在建的水工隧洞有400余條,長達400km,地下廠房40多座。如云南魯布革水電站,其地下洞室群上下重疊,交錯布置,共有42個洞室,總長3.12km,開挖量為238萬m3,地下廠房尺寸為18m*38.4m*125m。目前在建的二灘水電站,導流隧洞尺寸17.5m*23m,是我國目前開挖尺寸*大的隧洞。溪洛波水電站,兩岸各有8條泄洪、引水、交通、變電室等地下洞室群,地下廠房有18臺機組,單機800MW,兩座地下廠房分別布置在左右兩岸山體內,將成為世界上規模*大的地下廠房。
在技術難度具有特色的小浪底工程,其泄洪、排沙、引水、發電、灌溉工程均為地下洞室,集中布置在左岸山體內,洞群密集、縱橫交錯,堪稱世界地下工程建筑奇觀。另外,拉西瓦、龍灘、小灣水電站的地下工程的規模及十三陵、天荒坪、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地下洞室群工程規模也很大。
三、21世紀中國水電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貫徹"十五"計劃中"積極發展水電"的電力建設方針
我國目前的電網發展滯后于電源建設。省際、大區間的聯網滯后,網架結構薄弱,輸配電能力不足,制約了用電的增長,因此,"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電網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就國內而言,2000年我國人均年用電量不足1000kW.h,人均裝機僅0.25kw,和世界各國相比實屬低水平的"供需平衡"。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1998年人均裝機就達到3kW以上,人均年用電量1.3萬kW.h以上,連西班牙這樣的中等發達國家,1998年人均裝機達到1.23kW,人均年用電量近5000kW.h。因此,我國的電源建設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從電力行業本身看,只有網、源協調發展,才能提高整體效益。在目前強調電網建設的同時,一定要兼顧電源的協調發展。
在電源建設方面,根據中國的資源情況,在可頂見的將來,電源仍然要以煤電為主。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煤電一直發展很快,1995-2000的五年間發電燃煤從4.7億t增加到5.9億t。國家電力公司正著手調整煤電結構,帶頭關停小煤電,煤電建設以大型和坑口(煤炭基地)為主,重視煤電的脫硫、脫氮改造和推廣滑潔煤技術??紤]到我國水能資源開發程度很低,風力資源豐富,根據現在國家的經濟實力,完全有條件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優先發展水電。在電源結構調整中應努力挺高水電的比重,力爭2010年達到30%。
加快發展水電應注意進行水電結構調整,常規水電要從主要開發徑流電站和調節性能差的電站轉向重點開發年調節電站(特別是龍頭電站),從過去只注意開發常規水電,轉向既重點開發西部常規水電,又根據電網的需求,協調發展東中部趟區的抽水蓄能電站。在資本金籌措方面,應從開發規劃、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和生產經背等各個環節注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水電建設的資本積累。
2.強化加快水電發展的有關措施
水電建設工作周期長,投資大,目前資源普查、各項規劃、設計儲各和滾動開發機制都相對滯后。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做好資源普查。核實資源對宏觀指導水電開發至為重要,流域水電資源普查的修訂工作在國家計委安排下已開始進行,估計技術可開發量將比1980年普查值加大1/3以上,可能超過5.2億kW。東部、中部和其他需要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省、市、區還應做好相應范圍內站址資源的普查。
加強規劃的編制。水電資源規劃包括各流域常規水電的梯級規劃和有關省、市、區的抽水蓄能電站的選點規劃,這應該是政府行為。開發利用規劃包括大規模、跨大區、跨流域的開發利用規劃和各大電源開發公司的水電開發經背規劃,電源開發公司要從企業戰略高度開展水電開發規劃工作。
增加水電預可研的項目儲各。對于事關全局的戰略性項目,國家要做好引導,企業要積極參與。完善水電的滾動開發機制。要加快水電開發,需要完善梯級綜合滾動開發的機制。
3.積極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
國家需要通過政策法規,調控、引導企業的經濟行為,落實"積極發展水電"方針。
在稅賦方面,其他行業稅改前后稅賦水平基本不變,惟有水電稅改后賦稅水平提高了近10倍,嚴重影響水電的發展。目前,水電要交納的稅費多達30余種,其中不合理又影響較大的有:(1)增值稅。水電因無進項稅抵扣,17%的稅率甚不合理,至少應降到和火電一樣(8%),還應力爭達到小水電的標準(6%);(2)耕地占用稅。水電站大多有防洪、灌溉、通航、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應與水利部門修建的水電站一樣,免繳耕地占用稅。此外,建議國家對在建及還貸期的水電站所得稅實施優惠減免政策。
在電價改革方面,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上網電價機制。除了發電和輸配電分別許價外,上網電價應改變目前單一的電量計價的方式,按不同腋務內容和質量計價。實施分時電價(峰谷和洪枯)、各種動態效益(調頻、調相、事故答用)分別計價等措施,在競價上網中可進一步爭取做"零電價報價",即水電按同類服務,中標的*高火電價計價。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國家的電力建設方針,促進水電、特別是調節性能好的水電開發。
在投資分攤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投資分攤機制,做到"誰受益,誰分擔"。防洪灌溉等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投資應由中央或受益地方的政府進行財政撥款投資。通航超過現有標準過多的部分,應由航運部門投資。建議出臺水電站調節效益分配辦法,具有年調節以上性能的水電站,其下游各梯級所取得的調節效益應合理返還。
建議重新設立水電前期工作基金,為改變前期工作滯后的局面,希望國家一方面加大水電前期工作經費的撥款,另一方面將回收的國家投人的預可研的經費,一并納人基金滾動使用。
四、"西電東送"中的水電開發
"西電東送"戰略對我國東、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差異性互補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對西北、華北聯網工程和西南水電能源基礎地建設的研究,主要圍繞西部水電開發規模、時序、可能外送電力的能力、流向,以及其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開展。加強國家的產業、行業政策引導,實施多元資源互補策略,將促進"西電東送"事業的發展。
1."西電東送"的水電來源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資源分布與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客觀上存在著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理帶。我國能源的兩大支住一煤炭和水能資源,分別集中分布在華北和西部地區,西部的常規水能資源蘊藏量及技術可開發量分別占國內的82.5%和84%,東部僅占7.3%和7.2%,東部的煤炭儲量也只占國內的約11%。為使東部的技術經濟資源和西部的能源資源進行區位交換,優化資源配置,重建整個東、中西部地區內的經濟關系和資源新格局,促進國內經濟的協調發展,"西電東送"勢在必符。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各主管部門相繼制定了《中國能源政策研究報告》、《國家能源技術政策》等,"西電東送"工程開始起步,云南、廣東、貴州、廣西四?。▍^)聯合開發了紅水河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華東電力集團公司也計劃參加金沙江溪浴渡、向家壩電站的開發。這種東、西合作辦電表明,市場導向型的區際資源雙向流動、優勢互補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西部水電資源比東部豐富,但大部分省、市、區人均資源量并不富裕,僅夠自用。從長遠看,能輸出水電的主要是云、川、青、藏四省區,近期鄂、黔、桂三省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開發情況適當輸出。這些省、區的人均可開發資源量及可輸出量的大致如表2所示。
人均可開發資源量及可輸出量 表2
項 目
|
長 遠 可 輸 出
|
近 期 可 輸 出
|
省 區
|
云南
|
西藏
|
四川
|
青海
|
合計
|
湖北
|
貴州
|
廣西
|
合計
|
人均可開發資源(kW/人)
|
2.06
|
26.81
|
1.12
|
3.43
|
|
0.498
|
0.45
|
0.35
|
|
可輸出量不少于(萬kW)
|
7 000
|
7 000
|
4500
|
1500
|
20000
|
送華東720
|
500
|
500
|
1720
|
從河流看,能輸出電能的主要是金沙江雅魯藏布江、雅窘江、瀾滄江、怒江和黃河上游青海段。近期長江干流、烏江、紅水河(含上游)均可視情況適量外送.
從遠景看,"西電東送"2億kW的水電將使東部沿海11個省市的人均電力增加0.36kW,這對保證東部能源供應的**、穩定,促進東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電東送"距離遙遠,即使不考慮西藏電力的送出問題,各主要電源電到達京津唐、華東、廣東的直線距離都在2500~3000km以上,如此遠距離的送電應以輸送電量為主(即送基荷)。這樣可以縮小西部電源和輸電線路的建設規模,減輕輸電通逍的壓力,相應地減少東部緊急事故蚤用的保安電源。其國民經濟評價可能優于以輸送電力為主(即送峰荷)的方案。因此,在受電區的負荷中心需要配置相關的抽水蓄能電站,以解決東部調峰和事故緊急備用。
2.水電.西電東送的三條大通道
我國西部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甫的長江干支流(包括金沙江、雅窘江、**河、烏江等)、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等幾條大江大河上,其汰分布在紅水河、黃河上游和湘鄂水系。結合國內電網發展規劃,西部水電能源大體上將從北、南、中3條大通道分別東送或引入東部各電網:北路為黃河上游的水電東送至華北電網,形成西北、華北電網;中路為長江上、中游的水電東送至華中、華東電網,形成西南、華中、華東三大區聯網;南路為甫盤江、紅水河干流梯級電站和瀾滄江中下游梯級電站東送電力至華南,形成粵、桂、漠、黔四?。▍^)的南方電網。
北路將以開發黃河上游和中游北干流豐富的水能資源為基礎。在己建的劉家峽、龍羊峽、八盤峽、青銅峽、鹽鍋峽、天橋等水電站和在建的李家峽、大峽、萬家察、小浪底等水電站的基礎上,開工建設公伯峽、黑山峽、拉西瓦、碾口等大型水電站,加上青海尼娜、直崗拉卡、甘肅小峽、烏金峽等中型水電站,以及八盤峽和鹽鍋峽等電站的擴建,預計到2020年北路總裝機容量可達1800萬kW。
中路之一是在長江葛洲壩和清匯隔河巖電站業已竣工的基礎上,清江高壩洲水電站和三峽電站全部建成后,2010年前水布姬電站相繼投人運行,加上丹江口、黃龍灘、潘口電站擴機等,2020年前預計共可投產水電總容量2437萬kW。中路之二是在金沙江下游開始建設溪浴渡和向家壩水電站,2010-2015年興建中游的金安橋、觀音巖水電站,預計2020年總裝機可達2200萬kW。
南路的近中期基礎是紅水河、瀾滄江和烏江各主要梯級水電站。紅水河上現己建成魯布格、大化、惡灘、巖灘、天生橋地、二級和百龍灘水電站,加上龍灘電站的立項建設和2010年內興建長洲和大藤峽電站,2020年前后各梯級陸續建成投產(除橋鞏電站外),共有裝機容量1319萬kW。瀾滄江干流15個梯級中,近期先開發功果橋以下8級電站,共有裝機1520萬kW,在2020年全部建戚滿灣、大朝山電站、小灣水電站、糯札波和景洪電站5個中下游梯級電站后,可新增1390萬kW。烏江干流11個梯級電站總裝機868萬kW,在目前已建烏江渡、普定、東風電站的基礎上,計劃2010年前后建成龍頭水庫洪家波和構皮灘二級,2020年前開發思林、彭水電站,總裝機可達732萬kW。
五、高度重視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抽水蓄能電站既是水電站,又是電網管理的工具,今后的發展機制和管理模式可能多樣化??梢杂呻娋W投資、管理(如廣東),可以由火電廠或以火電為主的公司投資興建和管理(如山東電力公司),實現調峰填谷和水火互濟。對于一些超遠距離送電的水電開發公司,為了提高公司效益和競爭力,也可能需要考慮在負荷中心建抽水蓄能電站,即常規水電和抽水蓄能相組合。電價改革將出臺峰谷電價,調頻、調相、事故各用等動態效益付費后,抽水蓄能電站也可以獨立存在。
從抽水蓄能電站資源看,國內22個省、市、區除上海外都有一定的資源儲備,已查明抽水蓄能站址247座,規模約3.1億kW。總之,我國抽水蓄能電站的資源豐富,完全能夠滿足電網配置的需求?! ?/font>
從抽水蓄能電站的開發現狀看,截至2001年6月,我國己在9個省、市建成11座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約570萬kW,占國內裝機比例的1.8%。其中大型4座,即廣東(240萬kW)-、浙江天荒坪(180萬kW)、北京十三陵(80萬kW)和河北的潘家口(27萬kW)。中型電站5座,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北、西藏等5省區。目前在建項目1項,即山東泰安(100萬kW)。已經審批了項目建議書并陸續開始籌建的還有浙江的桐柏(120萬kW)、山西的西龍池(120萬kW).江蘇的宜興(100萬kW)、河北的張河灣(100萬kW)和安徽的瑯耶山(60萬kW)。這些電站預計在"十五"和"十一五"建成。屆時,"西電東送"規模擴大,各電網峰谷差加大,抽水蓄能電站的比例雖有所提高,除溯北、拉薩外,可調峰的水電(含抽水蓄能)只占電網總容量的3%~7%,仍難滿足調峰和緊急事故蚤用的需求。因此,加快東部和中部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勢在必行。
初步分析,具有以下三種情況之一的電網,都可能需要配置抽水蓄能電站。至于具體是否需要配置,何時配置,配置多少,要根據各個電網的具體情況分別研究論證。
一是沒有水電或水電很少的電網。東部、沿海各省市,特別是京、津、滬、蘇、魯、皖、冀、遼、內蒙古8個省市、自治區,近期年凋節以上夏季可供調峰的水電容量小于3%,遠景人口達到峰值,人均裝機1kW時,比例將降到1%以下。他們不僅缺少水電,大都缺少能源,因而都是"西電東送"的受電區,需建抽水蓄能電站以調峰、調頻、調相和緊急事故備用。接受遠距離送電的受電區從**考慮,也必不可少地要建設一定數量的保安電源,在電價改革和實施峰谷電價后,受電區從經濟效益考慮,也需要配置抽水蓄能電站。
二是雖然有水電,但調蓄能性差的電網?;洝②M、閩、湘、瓊、黑、豫、晉等9個省,夏季為減少棄水,季調節以下的水電往往承擔基荷,這佯的電網應研究配置抽水蓄能電站。遠景年調節以上水電站全部開發完畢后,除湖北夏李調峰水電可以達到10%左右,其余各省都在6.2%以下,難以滿足系統調峰的需求,需要考慮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三是風電比例高的電網。內蒙古、新疆二區可開發的風電資源分別達到1億和6500萬kW左右,需要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把隨機的電量轉換為凋峰容量。建設相應容量抽水蓄能電站,既可解決瞬時電力的沖擊,又可以緩解凋峰電力不足矛盾。初步框估上述情況,遠景抽水蓄能機組的建設規??赡苓_到0.89~1.04億kW
六、21世紀我國水電發展展望
21世紀是中國水電大發展的世紀,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任務將支撐著我國水電事業的騰飛,中國水電技術也將因此走在世界前列。
《**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電源建設要發展水電、坑口大機組火電,開工建設龍灘、小灣、水布姬、構皮灘、三板溪、公伯峽、瀑布溝等大型水電站,抓緊長江上游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開發的前期論證工作,力爭"十五"期間向廣東送1000萬kW。國務院和國家計委在有關的"西電東送"工作會議上,明確"西電東送"要以水電為主,優先發展水電;要求在做好批準開工水電項目工作的同時,抓緊做好龍灘、小灣、索風營的建設和一些后蚤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在"十五"末或"十一五"都能開工建設,滿足"西電東送"需要。這表明,"十五"期間黨和國家對大力開發水電給予高度的重視,把大力開發水電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快水電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按照設想,2001~2010年期間,三峽、龍灘、小灣、公伯峽、水布跡等一大批常規水電站將建戚、發電,東部及部分中部缺少水電或接受西電的省、市、區還要建設一批大型的抽水蓄能電站。到2010年,也就是中國開始水電建設100年時,水電裝機容量應力爭達到1.55億kW以上,我國的水電裝機容量將超過美國居****,完成從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轉變。2011-2049年,我國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均裝機以1kW計,國內總裝機約15億kW。這時基本完成常規水電的開發,開發率達到85%-90%左右,裝機約4.3億kW。西電東送的規模超過1.叫乙kW,東中部受電區和風電發展比較集中的地區,抽水蓄能電站也將相應得到發展,裝機規模將達到0.7億kW。水電裝機總量達到5億kW,占總裝機的比例約為33%。中國的水電技術將達到世界**水平,進一步由生產數量上的水電**大國,成為水電數量、質量、科技、管理、效益等方面****、真正意義上的水電**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