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0%,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記者從此間舉行的國內環保廳局長會議上獲悉,去年上半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同比增長3.7%和4.2%。在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萬億元、增長10.5%的情況下,國內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預計分別同比增長1.9%和2.4%,增幅比上半年分別回落1.8個百分點,但污染排放仍繼續增加。
周生賢表示,環保總局已派出15個調研組,正在進一步核實數據。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各地層層分解減排指標,責任構架初步形成,為今年和今后的減排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礎,污染減排的約束性指標開始發揮導向作用。
“僅去年一年,就建成電廠脫硫能力7000多萬千瓦,超過了前10年電廠脫硫能力建設4600萬千瓦的總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周生賢說這是2006年*讓人高興的一組數據。
周生賢認為,減排目標未實現主要有5方面原因: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增長方式仍然粗放,本應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沒有退出市場;前兩年固定資產投資高位運行時審批的建設項目陸續上馬,一些重污染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老賬未還,又欠新賬;環保投入嚴重不足,支撐條件尚未到位,政策措施見效并非一蹴而就,污染治理工程從開工建設到發揮效益需要一個過程;一些企業有法不依、違法排污,一些環保部門執法不嚴、監管不力。此外,環境統計數據不夠健全,也影響有關指標的可比性。
周生賢指出,2007年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減排指標體系,改進統計方法,完善統計制度,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二是建立和完善準確的減排監測體系。所有新建燃煤電廠在建設配套脫硫設施的同時,必須同步安裝煙氣排放在線監測裝置,所有國控重點污染源必須在2008年底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三是建立和完善嚴格的減排考核體系。要把強化政府責任作為完成污染減排目標的關鍵環節,配合有關部門建立問責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國內和各省(區、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以火電行業為重點,大力削減石化、鋼鐵、有色、水泥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以造紙行業為主攻方向,重點抓好化工、釀造、印染行業的水污染物削減工作。